第四二二章 莅临南京
多尔衮的策略确实比多铎的更有可操作性,大殿内的王公大臣们都深表赞同。就连一直反对出兵的代善也觉得,或许可以一试,两万人的险还是值得冒的。 这一策略里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如何将两万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运作到城附近,这个就需要大明的配合了。 第二个关键点是,八百死士如何混进城? 死士不难找,大清不缺勇士。城也不是个封闭的城市,每天出城进城的人有很多。可是大清的勇士要混进去,难度有点高,因为满清是剃发的。 少量携带火药火油进去是有希望的,但是兵刃带不进去,城门口要没收兵刃的。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抢到武器弹药,这个步骤完成,这次行动基本可以算成功了。 清军抢到步枪会使用吗?答案是会的,因为他们有过一支步枪!仅一支步枪,所以会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只能听别人描述拿到步枪后如何使用而已。 最难的是前两步,如果让八百亡命之徒混进城,整个计划差不多就能完成了。 满清朝廷对此次行动给于了最高度的重视,他们发现如果行动成功,拿到城的财富和天策军武器,天下几乎唾手可得。 所以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要反复推敲,而且很多地方也需要明国的配合,因此与明国的通信往来密切起来。 虽然满清还没有确定何时出兵,但从种种迹象表明,黄太吉已经有了出兵意向。崇祯却有些犹豫起来,毕竟事关重大,与满清联合打击城和天策军,一旦事败,影响太恶劣了。 见崇祯来回走动,有犹豫之色,温体仁道:“皇上,那王越虽然又立了大功,但天策军不为朝廷所控,而且城近在京畿,终究是个隐患。此次东虏决议出兵,未尝不是解决城的机会。” 这是温体仁与崇祯的单独会面,曹化淳都被支到了一边,这件事崇祯对谁也没提,包括皇后也一样。 温体仁现在也是拼了,因为他的形势很不好。老对头周延儒回来了,他自己又和王越结下了仇怨,这首辅的地位已经动摇了起来。如果能够解决了城问题,就为他除去了一个威胁,而且城问题解决了,那他在崇祯心目中的地位就要无限拔高,因此他对这件事非常积极。 崇祯停下脚步,似乎下定了决心道:“朕会命兵部,让安庆周边剿匪有功的各镇率兵进京授勋,这各镇兵马将由留在京师的卢象升暂时统带约束。” “皇上英明!”温体仁高呼道。 有些话不能明说,但温体仁已经明白了。引清兵攻城,属于引狼入室,安庆剿匪的近六万明军就是朝廷的后手。理由也很好,让他们进京授勋。让将军们带兵进京这种事,在明朝历史上有过,但是这么多将军带兵进京授勋却是第一次。 本来崇祯属意的是洪承畴或者孙传庭带兵进京,可惜理由不充分,而且现在正是剿匪的关键时刻,所以调动了安庆的那些兵马。 崇祯非常谨慎,不到最后一刻,连卢象升也不知道这些兵马的真正用途。因为崇祯清楚,如果卢象升知道是与满清联合,搞不好会撂挑子的。 反正这事情天知地知,剩下的就是他和温体仁两个人知道,一旦事败,他可以一推二五六。 王越并不知道老对头满清又对他有了新的动作,此时他已经率领海军舰队,到达了南京下关码头。 他身为应天巡抚,总要和南京六部、南京镇守太监,还有南京的勋贵们碰个面的。而且南京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他今后布局江南经济的重要城市,所以他必须要来。 王越要莅临南京,按照朝廷的一贯流程,已经通过吴直和刘斌提前通知了南京方面。如果总是搞突然袭击,在大明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不过上海县是属于王越治下的下属,可以不算。 七月二十一日早晨,王越到达下关,此时的下关码头热闹非凡。南京六部、南京镇守太监、在南京的勋贵们大多数都来了。 王越这么受欢迎吗?确实如此。 南京六部的官员都是一些坐冷板凳的倒霉蛋,只要是从京里来的高官,他们都会热情接待,目的就是刷存在感,希望有朝一日重回权利中心。而且王越如今已经有了影响朝局的能力,有些消息他们也有所耳闻。 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知道这个王越与京里的太监们走的很近,而且王越的势力已经不可小觑,就连曹化淳都要看他脸色,所以也来套套近乎。 最欢迎王越的其实是那帮勋贵了。因为王越,京里的几家勋贵都大大小小地发了财。尤其是南京勋贵之首魏国公徐弘基更为热心,京里的同宗定国公徐允祯可是因为王越发了财的。 不但官面上的一些人来迎接王越,就连秦淮河上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也来了不少,她们也想一睹王越的风采。 原因是因为《明报》,准确的说是因为《红楼梦》和《射雕英雄传》这两本正在连载的话本。红楼梦自不必多说了,射雕本来算是娱乐消遣的读物,可一旦看进去了,就难以自拔。现在射雕的主要人物郭靖与黄蓉,杨康和穆念慈已经纷纷登场,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吸引着这些文艺工作者们。而这两本书的作者笔名,就是“思华”。 可是王越的出场方式一向都很拉风,海军舰队逐渐显现在视野中,本来锣鼓喧天的场面逐渐安静下来,下关码头上的人们都吃惊地看着缓慢靠近的这队钢铁巨舰。 虽然船坞登陆舰留在了安庆,随舰队而来的还有一艘从上海赶过来的货滚装轮,该轮能够克服下关码头低矮的码头。 直到王越登岸,来迎接他的官员们才醒悟过来,纷纷上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