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楼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在线阅读 - 第376章 哄抢

第376章 哄抢

    这种衣服,有大中小三个型号,适合05——5岁的孩子穿着。一经上架,就引起了哄抢。

    小号的开档裤,被人1们形象的称为“尿不湿”裤子,裤子罩在婴儿棉裤外面,尼龙绸防水的性能彻底得到了发挥,裤子湿了,脱下来换条干的,里面的棉裤还是干爽的。

    大孩子穿上一天,外衣脏的再狠,里面的棉衣是干净的。晚上脱下来洗了,尼龙绸特别好洗,用温水揉搓几下就干净了。一个晚上就能晾干,第二天可以接着穿。

    而且尼龙绸结实耐磨,除非碰上尖锐的东西挂烂了,一般情况下,是穿不破的。

    很快,大家就认识到这种童装的优点,都给孩子买一套当罩衣穿。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卡通图案,孩子穿上确实好看。

    在这缺衣少穿的年代,这种衣服正适合。要是放在后世,化纤的衣服,根本没人给孩子用。孩子们的衣着,都是柔软的纯棉布。

    这种倒穿的儿童服,做工特别简单,平均每人一天可以做40套左右。而且,这种面料挺括,不用熨烫,包装好就行。

    现在,一半的服装厂加工这种衣服。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加工近4万套衣服,就这还是不够。

    大舅妈她们商议了半天,决定部的工人都先做儿童兜兜套服,这样一来,一天的加工量能达到7万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供货要求。

    其他的儿童服装,悠悠只好从电子商城里订制了。的确良的宝宝服,3元一套。线呢的儿童春秋装,5元一套。化纤的儿童运动服,6元一套。

    李保国和三舅妈,每套加上2元钱往外批,生意好的不行。悠悠在商城里的订单,加了一批又一批。

    儿童腈纶绒毯,悠悠的商城里,050元一件,深南的批发价10元,悠悠制定的批发价是500元。

    李保国他们的二级批发价是700元,百货楼的零售价也掉了下来,成了1000元,和深南的批发价一样。

    20万件儿童绒毯,半个月就批了出去,悠悠只好又在商城里订购了20万件。

    其他的成人服装,悠悠定的价格也比深南的批发价低。化纤的床单、被面、毛巾被、毛毯等床上用品,悠悠也订制了一大批。订价连深南批发价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悠悠的批发价,比深南的低了一半。

    进入农历的十月,三秋大忙基本上就结束了,洪城县其他公社都来张集公社取经,他们都提出了准备成立服装加工厂的要求。

    现阶段,成立服装加工厂,应该是最简单的集体企业了。毕竟那个村里都有十几台缝纫机,特别是这两年,农民的日子过的比原来好了,买缝纫机的也多了。

    对于姥姥她们来说,加工厂当然是越多越好,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工费便宜,比悠悠在电子商城里订制,人工费能节省好多。

    不过,其他公社离韩屯村距离较远,再派桂香她们这些技术员去指导,交通就是问题。

    姥姥她们商议了几次,最后作出决定让他们派人来韩屯村来学习,每个厂子来两个代表,把技术带回去。考虑到村里的承受能力,每期30人,学期10天。

    县里也大力支持,专门给韩屯配置了30台缝纫机,让来学习的人使用。路途远了,她们自带缝纫机也不方便。

    学习期间,她们吃住都在韩屯。村里专门腾出了几间房子,让她们居住,铺盖自带。跟着联中的伙房吃饭,粮食自带,饭菜自费。

    一下子多了30人吃饭,村里为此专门给桂莲增加了工资,二奶奶没事就去给她帮忙。

    张留根是个疼媳妇的,他和石庙村的馍房达成了协议,每天的馒头由他们送过来。桂莲只负责煮饭炒菜,自然轻松了好多。

    为了让她们学到更多的技术,韩屯村的服装厂,经常变换加工的服装,都是姥姥准备让她们加工的种类。

    韩屯村作为龙头企业,还是和以前一样,每件衣服收取1分钱的管理费。

    另外,每个公社都建个总厂,负责本公社的所有加工点,以及加工活计的收放和运输。每个总厂配备熨烫机,加工好的衣服,就在当地熨烫包装。

    现在的服装,以简单大方为主,缝纫技术要求不高。正好适应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韩屯村的收入,也随之增多。

    一个月后,临水地区的收音机厂,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始正式生产。由于实行了流水线作业,每人一天可以组装三台收音机。

    这样一来,效益就非常可观了。每台收音机的纯利润——1000元,千人的厂子,每天的利润接近3万元。

    二期的招工接着进行,还是一千人的规模,这一次罗新才培训的学员部被录用,竟然占到了半数。

    第二批工人比第一批适应的快,半个月的时间,流水线就能很好的运行了。

    二千人的收音机厂,月生产量达到了18万台,创利税160余万元,预计年利税可以达到2000万元。

    七十年代末的企业,年创利税过百万的,就是知名企业了。临水收音机厂,刚建厂就创下了月利税160万元,在省出了名,援朝舅舅的第一脚踢出了名头。

    第二脚就是供销系统的成就,胜男舅妈把批发部经营的风生水起,临近三个省几十个地市的供销系统,都来临水进货。临水供销社的业务量增加了十几倍,月收入也突破了百万大关。

    短短的三个多月,人们改变了对援朝舅舅的看法,都夸他年轻有为,这个书记干的当之无愧。

    现在,悠悠和姥姥反而比较悠闲,只是提供好货源就行了。每个星期日,娘俩个就去临水,根据需要从火车站库房里,把货物运到自家的院子里。

    卸货的同时,悠悠在姥姥的掩护下,把所有的库房都补足货源。回去的时候,又把需要加工的服装,运回韩屯村,娘俩跟车直接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