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老皇帝将这话暗示给了姜皇后,自此,姜皇后对生了李昭的继后便也有了几分倚重,升了她的位份,让她做了贵妃。

    但做了贵妃的继后并没有因此消停下来,反而开始觊觎皇后 的宝座,跟淑妃合作......

    继后阴狠毒辣,连姜皇后都不是对手,姜意年纪小,又刚刚进宫,继后若想磋磨姜意,没他看着,姜意只怕要吃大苦头。

    他好不容易找来这么一个酷似姜皇后的人,他已经失去过姜皇后一次了,不能再失去第二次。

    故而老皇帝道:“皇后最是宽仁不过,若是知晓你昨日里伺候朕受累了,想来也不忍心让你去同她请安,好生在这里待着,等朕回来就是。”

    老皇帝近两年已经很少宠幸妃嫔了,他对女人可有可无,即便偶尔宠幸一回,也不会擢升位份。

    而这个姜意,一个突然从宫外被送进来的女人,不仅仅被皇帝宠幸了,还被封为了昭仪。

    这几年除了淑妃之外,继后已经很少将后宫哪个女人当成对手了。

    老皇帝膝下活到成年的皇子只她所出的李昭和淑妃所出的李嵩。

    旁的妃嫔,再年轻再娇嫩,没有儿子,终究成不了气性。

    可这个姜意是从恒王府上送过来的, 难保不是淑妃在其中耍什么小把戏,而且这个女人被老皇帝赐了“姜”姓,这更让继后如临大敌。

    姜皇后是她一手除去,若这刚刚进宫的姜昭仪跟姜家有关,更有甚者,便是姜家后人,那......

    但不可能。

    毕竟当年姜皇后的死跟淑妃也有关系,淑妃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这个姜昭仪更大的可能便是淑妃故意寻来的和姜皇后一个容貌相似的替代品。

    想到这里,姜皇后稍稍松了一口气。

    淑妃到底只是一个上不得台面妾室罢了,用的手段也是如此下作,竟让自己的儿子给老皇帝送女人这般谄媚的手段。

    这手段下作,就怕正中老皇帝的心。

    不论如何,继后觉得这位新进宫的姜昭仪不能留,哪怕仅仅是给淑妃一个教训。

    她气定神闲,她是正宫皇后,妃嫔初初进宫的时候都是应该前来同她请安的,她想要给姜昭仪的性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继后等了许久,都没有等到姜意其人。

    直至继后派人过去打探消息之后,听闻老皇帝所说之后,当即气得牙齿打颤。

    夫妻多年,继后怎么会听不清楚老皇帝的未尽之言。

    老皇帝面上是说她宽容大度,不会于刚进宫的姜昭仪计较,实际上却是怕她对姜昭仪下手。

    在他心里她竟是这么一个歹毒的人不成?

    而且那姜昭仪身为进宫的新人,竟也当真不来同她请安。

    是淑妃给她的胆子吗?

    继后气得当即抄起手边的花瓶朝着地上摔去,不想正被刚刚过来的太子李昭一手接住。

    李昭回京后,便只见了继后一次。

    继后数落李昭不知轻重,丢下京城的一切担子去了边关,这些年若非她苦苦支撑,李昭的太子之位早就被废了。

    李昭则表示这太子之位他不稀罕,母子二人不欢而散,此后李昭就再未进宫。

    眼下看到李昭,继后本就阴沉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继后说:“瞧瞧,这就是你所以为的好兄弟,今日能为讨好你父皇,亲手给你父皇送女人,你还当他是什么兄弟?可笑!”

    “旁人都知上进,偏你自去躲清闲,却苦了本宫,偏你还看不懂本宫一片苦心。”

    “本宫做这许多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

    “你埋怨本宫恶毒功利,可若没有本宫的恶毒功利,又岂有我们母子的如今,或许早在本宫刚刚进宫的时候,就被人给算计死了。“

    “我辛辛苦苦都是为谁?”

    依旧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些年继后给李昭的信上大抵都是这些内容,李昭耳朵都觉听出了茧子。

    他是不认同继后这些话的,他从来也不需要继后为他这般做,男儿建功立业,是要在战场上、在朝堂上去争,而非后宫这一亩三方地中。

    他不搞阴谋,要搞就搞堂堂正正的阳谋。

    一个有能力的储君不需要用那些下作的手段。

    继后的话如同耳旁风,穿堂即过,但李昭听闻恒王给老皇帝献女,还是狠狠震惊了一把。

    做儿子的给父亲送女人,这事怎么听都觉得荒诞。

    李昭当然知道这么些年过去了,人都是会变的,李嵩也会变。

    但这变化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李昭又想起了姜意,想到了自己所查的那些事情。

    姜意和恒王关系匪浅,她六岁那年就和姜雪被恒王收养,姜意口中的父母也并不存在,而是暗指恒王。

    他一番梳理之下得知,是姜雪被个老男人看上了,恒王便想要姜意代替江雪。

    可恒王也不是一般人,什么样的老男人是恒王也得巴结的。

    再联想到继后的话,李昭心中一紧。

    “恒王送进宫的女人唤什么名字?”他忽然问道。、

    继后欣慰于李昭终于知道什么才是紧要的事情了,便道:“这女子名唤许意,你父皇又为她赐了名,如今是姜昭仪了。”

    李昭的脑海中只余“许意”这两个字,久久萦绕不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