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页
几名老农都认识苏辙,连忙躬身行礼,“参见大官人!” 苏辙翻身下马问道:“这片玉米田有问题吗?” 其中一名老农道:“启禀大官人,这片田是小人的,去年亩产只有五百斤,一半以上的秆子都没有结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所以请几个乡亲过来看看。” 苏辙看了看玉米苗,都长了一尺高,绿油油的,和其它玉米田没什么两样。 他又问其他几名老农,“你们的田都正常吗?” 几名老农一起点头,“我们都正常,每支秆子结一个穗子。” 其实苏辙已经找到了不结穗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水量不够,这些农民每天都要从河里挑水来灌溉,应该和水量没有关系。 苏辙又看了看四周的环境,四周都是光秃秃的黄土地,没有树,也没有绿色草地,而且还背风,原因应该和河阴那边一样。 苏辙便笑道:“玉米和种果树一样,需要蜜蜂和蝴蝶来授粉,或者靠风授粉,才会结出穗子,如果没有授粉,那就只开花不结果,你这片土地周围没有草地和树木,而且正好又是背风处,花粉没法传播,当然结不了穗。” 几个农民都恍然大悟,他们其实也不知道原因,苏辙一下把原因说开了。 老农顿时急了,“那我该怎么办?” “办法有两个,前面三十里外的梨树村就有两家专门养蜂的,等玉米开花时,你去请一箱蜜蜂放在田边,还有一个办法也简单,你自己收集花粉,小心撒在玉米须上,这也可以,江南那边都这样干,但时机要把握准,需要经验,不过我还是建议去租一箱蜜蜂,也就是十几文钱,如果有困难,官府可以出面。” 其他农民七嘴八舌问道:“大官人,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干?” “也可以,一般都是靠风来传播花粉,不过可以辅助人工撒花粉,效果也许会不错。” 众人大喜,又有一人问道:“大官人,玉米产量太大,吃不完怎么办?” 苏辙呵呵一笑,“我昨天在河阴还专门给农民们说过此事,有两个办法解决多余的玉米,一个是养猪,一个就是酿酒,如果嫌麻烦,那官府也可以集中收购,太原那边有大型酿酒作坊,可以卖给它,官府不赚大家钱,卖多少价就收多少价,运输的费用都是由官府承担。” 众人想了想,还是自己酿酒养猪比较好,酒糟还能做肥料。 “多谢大官人指点迷津!” 苏辙上了马,笑道:“有什么困难可以去州衙找我,我会尽力替大家解决,我就先走一步了。” “大官人慢走!” 众人目送苏辙离去,都纷纷赞道:“也是我们应州运气好,来了一个好官,要是一个贪官、庸官,大家就苦了。” 第七百一十八章 云州战幕 京城司农寺一片育种试验田内,司农寺少卿李右军正陪同范宁视察新品试验田。 范宁从北岛拿来的土豆和向日葵、花生等农作物,一共种了十亩地。 李右军对范宁拿来的新农产品极感兴趣,他很清楚玉米和南瓜给大宋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范宁又把海外三种农作物交给了他,李右军简直就像养自己儿子一样,精心伺候这三种农作物,范宁同时把北岛种植的经验也给了他,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 “范相公,土豆的亩产真有这么高?”李右军有点不敢相信地问道。 范宁微微笑道:“到秋天你就知道了,反正北岛的估计,亩产在四千斤左右,不光是产量高,而且土地贫瘠的地区也能种植,比如山区,将来它很可能会成为山区的主粮。” “听相公这样说,我真恨不得明天就收获了。” “耐心等待,看它们一天天长大也是一种乐趣,李少卿,我说得对吧?” “相公说得完全正确!” 范宁在一株花生植株前蹲下,细看下面的长势,泥土都是沙壤土,土质很肥沃,比较适合土豆和花生的生长,不过土质似乎过于潮湿,应该是浇水比较勤。 “浇水不要太勤,一天一次就足够了。” “卑职记住了。” 范宁指着植株道:“这叫花生,产量也很大,它的果实可以用来榨油,也可以当做菜。” “这个问题我也想问相公呢!只知道土豆是粮食,另外两个却不知道。” 范宁呵呵笑道:“花生和向日葵其实都是油料,但它们不光是油料,炒熟了可以当菜,也可以当零食,喝茶消遣时都用可以食用,是很不错的小作物。” “这样说起来,我真的很期待了。” “不过今年恐怕不行,今年种植出来,除了给天子和太后一点尝鲜外,其他全部留作种子,继续扩大种植,至少要到三五年后可能大规模上市。” 李右军默默点了点头。 这时,一名从事飞奔而来,将一张纸条递给范宁,“情报司的消息!” 范宁打开纸条看了看,立刻对左右道:“去情报司!” 范宁向李右军告辞,翻身上马,带着随从向城内奔去。 不多时进了皇城,来到枢密院,情报司已迁到枢密院内,范宁走进枢密院内,正好遇到司马刘奎。 刘奎连忙上前行礼,范宁摆摆手问道:“我要知道大同府的详细情报。” “请相公进堂内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