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页
内侍将范宁领到外面更衣,赵祯对庞籍语重心长道:“范宁每次出面都给朕一种清新之感,其实他的话也有道理,与其革新派和保守派为一些利益斗得头破血流,不如大家团结起来,开创更大的财富,那时国强民富,也不损害现有人的利益,朕很欣赏这种思路,他的话给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众人都暗暗吃惊,没想到天子对范宁的话看得这么重,不过大家也承认,范宁的话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庞籍欠身笑道:“其实范宁说的流求大岛微臣也听说过,用这座大岛来安置无地流民,只要能克服瘴气影响,倒是可以试一试。” 文彦博也笑着接口道:“瘴气倒不是问题,岭南那边经验丰富,微臣几年前也在考虑过这件事,既然澎湖列岛上已不少汉人,微臣建议先在澎湖岛上设立官府,然后,逐步把汉民移到流求大岛,五六年后,相信那边会有大的变化。” “可以,考虑设澎湖县,这件事知政堂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赵祯一锤定音,借着今天面试的机会,确定了一件大事。 这时,内侍领着范宁回来了,内侍手中端着一只盘子,里面放着一件无袖比甲,黑缎子面料,看起来泡泡松松,是有点与众不同。 普通老百姓冬天穿的夹袄,盖的被褥,很多都是用木棉纤维来做填充料,棉花要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局部推广,至于全国大规模推广种植,那是朱元璋强制下令的结果。 赵祯看了看木盘中的比甲,笑道:“朕想看看棉花,就得剪开它了!” “陛下请!” 赵祯拾起一把剪刀,直接剪开比甲,轻轻抖了抖,一簇簇洁白的棉花从比甲中滚落出来,赵祯拾起一团看了看,眼中充满了惊叹,又令内侍将木盘中棉花端给众臣看。 庞籍显然有点见识,他轻轻揉了揉棉花笑道:“比木棉更厚实,更细密,不知怎么长出来,亩产多少斤?” 范宁躬身道:“回禀庞相国,它是一种低矮的灌木,一亩大概产棉花五六百斤,喜欢光照充足,比较耐旱,很适合河北及中原地区种植。” “一件冬衣需要多少棉花?”文彦博又问道。 “一件冬衣大概一斤左右,一床被褥,两斤就够了,还可以纺线织布,比麻布衣服舒服得多,对改善底层百姓生活有极大促进作用。” 范宁又向赵祯道:“陛下,富民之策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棉花只是其中一个点,只要在这方面做好好文章,让棉花这样点多多出现,学生相信,十几年后,大宋必然会出现一派国强民富的大好局面!” 第二百一十七章 甜蜜的苦恼 范宁的面试足足用了半个时辰,当范宁从大殿走出来时,士子们都要议论开锅了,各种猜测都有,如果真是面试了半个时辰,那就开创先例了。 不过当范宁走回自己位子时,随口回答的一句话顿时消泯了绝大部分士子眼中的嫉妒。 “正好遇到天子要休息,所以等了很久。” 原来正好遇到天子休息,众人理解了,难怪要等那么久的时间,不少人的目光对范宁还有一丝同情。 这个士子运气很背,先是差点没有得到面试机会,眼看轮到他面试了,天子又要休息,真是运气不佳。 但参加了面试的士子却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天子若要休息,只要随便问上两句话就可以结束面试,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又重新开殿,这小子没说实话。 冯京更是心知肚明,当年在庞太师府上,天子可是见过范宁的,很喜欢他,三年后再见,想必问了很多话。 “天子到底问你什么?”苏亮小声问道。 旁边一群童子科士子都竖起了耳朵,范宁笑了笑道:“天子没有说话,只是聆听,由文相公主问,先用一句话自我介绍,然后让你简洁地阐述富民之策,一盏茶时间就结束了。” “那还让人等了半个时辰?”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天子要休息,我等了很久才面试。” “哦!我险些忘记了。” 正说着话,有人低声喊道:“他们出来了!” 众人纷纷向大殿望去,只见出来了一群官员,一名礼部官员先跑过来,高声喊道:“大家起立,过来列队!” 众士子离开位子,纷纷上前来到台阶前列队,很快,五百九十六人全部列队完毕。 士子们个个挺直了腰,神情严肃,队伍中鸦雀无声。 文彦博展开最后录取名单,高声道:“历经州试、省试、殿试以及天子面试,大宋己丑科科举已毕,现录取名单如下:甲榜录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鄂州江夏县冯京;第二名,杭州钱塘县沈遘;第三名,常州武进县钱公辅,请三人出列上殿谢恩!” 三名士子大喜过望,连忙走出队列,跟随左礼部侍郎蒋英上殿谢恩,着实有点出乎士子们意料,夺魁大热门王遂舟居然没有进入前三,这次是由殿试的第二名、第四名和第五名分明夺得了状元、榜眼和探花,恐怕各家关扑店要血流成河了。 文彦博又继续念道:“童子科录取一人,平江府吴县范宁,进士科二甲录取十七人,开封府汴梁县王遂舟、扬州江都县袁甚清、福州闽县罗霖……以上十八人届赐进士出身,请出列上殿谢恩!” 范宁也喜出望外,虽然他知道自己会考得不错,但真夺取童子科第一,那种激动的心情还是令他喜悦难以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