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页
王管事在一旁道:“老关,放你三天假,你带他们去产地看看,我也跟去,回头给你结五百文钱一天。” “哟!太感谢管事了。” …… 寿山在罗源县和连江县交界处,这里有几座寺院,人口也不少,还有两座专门开采寿山石的矿场,寿山石在隋唐时就比较有名气了,主要用于雕刻,本身不属于观赏石,很多寺院的佛像就是用大块的寿山石雕成。 在寿山脚下,一条长长的溪流向南方蜿蜒流去,这就是寿山溪,田黄石就产在中游两岸数里长的地下夹砂层中,上面却是稻田。 陪同明礼和明仁前来的王管事会说当地方言,否则兄弟二人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另外当地里正也陪同他们,里正姓杨,皮肤黝黑,相貌干瘦,他能说一些比较蹩脚的官话。 杨里正指着溪流两岸的稻田道:“小官人说的田黄石就在稻田下面,把泥土挖掉就会有夹砂层,田黄石就在砂子中。” “这些稻田可以买下来吗?” 杨里正呵呵一笑,“买当然可以买,只要你出价让大家满意。” 这时,王管事把明仁拉到一边,低声道:“小官人,这边地价很便宜,不要直接向农民买,要通过官府买,否则会被坑惨的。” 明仁眉头一皱,“可是官府我们不认识。” “这个不用担心,朱家在这里还是有点面子,明天我请刘大管事出面找罗源县令,他和官府的关系很好,这边地价也就两贯钱,最多三贯钱就能让他们高高兴兴出售。” 明仁心中算了笔账,他们带了一万贯钱,第一期买千亩土地需要三千贯钱,再加上雇人,造几排房舍,租船运输,大概四五千贯钱就够了。 “老二!”明礼在叫他了。 明仁走上前,明礼指了指里正道:“刚才杨里正说,很多人家都有这种石头,我们可以收购,河里也有不少,河水很浅,孩子们都可以摸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明仁点点头笑道:“可以,我出价百文钱一块收购,另外我给里正三贯钱,帮我们找个地方收购,再宣传一下。” 杨里正笑道:“我可以不要钱帮你们宣传,但估计你们需要一个会说当地话的向导,我儿子今年十七岁,在闽县读过县学,会说官话,也很能干,不如让他来帮你们。” 这个顺水人情当然可以做,明仁当即道:“我出六贯钱一个月雇你儿子,如果用得不错,就长期雇佣了。” 这个价格是当地劳务费的三倍,杨里正大喜过望,他是地头蛇,很快帮他们在附近的慈明寺租了几间屋子,又让儿子杨青来帮他们兄弟二人。 众人随即分头行动,王管事回去找刘大管事出面和官府联系,三名随从则跟随明仁、明礼留下来,他们带了五百贯现钱,专门用来收购农民手中的田黄石。 消息很快便传开了,有人要用百文钱一块收购田黄石,石头越大,价格越高,这个消息顿时轰动四乡。 从当天下午开始,连续五六天,都陆陆续续有农民挑着担,从四面八方向慈明寺涌来。 各村的小孩子也纷纷跳进小溪里,在溪流中寻找田黄石。 收获出人意料的丰盛,仅仅在明仁、明礼兄弟抵达寿山溪的第一天,他们便收进了一千多块大大小小的田黄石。 兄弟二人随即写了一封信回平江府,向父亲汇报这边的情况。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抵达京城 七天后,范宁三人的船只抵达了京城,也是三年前的这个时候,范宁跟随范仲淹来到京城,三年过去了,依旧还是那座虹桥,店铺还保持着原样,甚至连行人都没有变。 但范宁却知道,很多事情已经变了,尤其是自己的心境,和三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 他默默望着两岸的景色,心境却没有了三年前的激动,反而平静如水。 客船过了虹桥,向一座临时码头靠拢过去,这座码头专供外地船只停靠,只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之所以船只没有进城,是因为进城有税务官,要上船严格搜查,而几名船夫都携带了偷税货物,借助范宁他们的身份,一路上都没有检查,但进京城却逃不过搜查。 范宁很理解他们的难处,三人便在城外上岸了。 和船夫们告别,三人雇了两辆牛车,带着行李向京城里而去。 东京汴梁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最早是后周的京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旧城已经远远容纳不下,宋朝便只得扩大京城,修建了外城,到了仁宗时代,人口继续增加,连郊外也开始热闹繁华起来。 范宁一行是从新宋门入城,他们的住处安排在内城东南角的观音桥,那边有一座张巧儿客栈,是李大寿堂舅开的客店。 据李大寿说,这个堂舅他从未见过,但碍不过母亲的一再要求,他们只得来这家客栈投宿。 “小官人,那就是观音院桥!” 赶牛车的车夫指着远处一座破旧的石拱桥笑道:“不过这一带都叫观音院桥,小官人说的客栈应该在桥的前面。” “这家客栈怎么样?”范宁笑问道。 “既然叫客栈那肯定不错,一般脚店会差一点,既然叫客栈肯定会有独院,条件都不会太差。” 车夫看了一眼范宁和苏亮笑道:“两位小官人是进京赶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