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页

    何长安忍不住紧绷起身体,按住那只手,声音发抖,“你下去。”

    “害怕?”李泽握住他的手,细细在他脸上亲吻。

    温暖的气息包围着自己,何长安平稳一下呼吸,反手抱住他的腰,“没有害怕,我知道怎么做,去青楼买过册子。”

    “被我撞到你去小倌馆那次?”李泽抚摸着他的侧脸,那次他们冷战时间最长,最后还是他先服输。

    他们之间总是他要先服输,他心甘情愿,并甘之如饴。

    何长安点点头,“我真没有去找人,就是去买两本小册子,谁知道刚好在窗口看到你,你就跳上来了。”

    “想看我陪你看,”李泽喘着粗气,“我准备的那几本都很好,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可以都试试。”

    “……??”何长安推他的动作忽然停住了,“你准备?是谁信誓旦旦说是郑公公准备的?”

    李泽不答话,发狠的含住他的嘴唇吸吮。

    身体忽然绷直,何长安发出一声闷哼,手软脚软,声响又被李泽尽数吞下。

    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何长安闭上眼,腿脚被压制住,不让他挣扎着往后退。

    半晌云雨稍歇,他昏昏欲睡,手被带着往下,触碰到对方,李泽哑着嗓音说,“长安,安儿,帮帮我。”

    何长安微不可察的点点头。

    事到极处男人对着他的下巴啃咬,双眼急切的盯着自己,就像饿极凶狠的狼,何长安躲开他的目光又被捏着下巴扳回去。

    “长安,长安。”男人嘴里不停的叫着他的名字,又等了半刻,何长安手腕酸麻,才终于停下来。

    李泽给他擦了手,愉悦的和他凑到一块耳鬓厮磨,“明天下午我陪你出宫,长安以后留在宫里好不好。”

    “好。”声音极其微小,如果不是屋内屋外特别安静,李泽根本听不到。

    李泽高兴的翻个身,“睡吧。”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见宝贝们_(:з」∠)_

    第34章

    早朝上,气氛很活跃,朝臣三五个一堆说话,坐在上位的李泽看的清清楚楚,他眯起眼睛,看来四皇叔没少下功夫。

    朝堂上说完大事,无人上奏时,两个站在边缘位置的宗室忽然站出来。

    “启禀皇上,皇上登基多年后宫一直空缺,是否开启三年大选的选秀?”两位宗室不敢说的太咄咄逼人,而是询问道。

    四王爷在一旁唾弃的想,话说成这样,一口回绝也不奇怪。

    果然,坐在高位,冠冕之下的李泽直接拒绝,“水灾肆虐,选秀劳民伤财,不可。”

    四王爷站出来,“启禀皇上,微臣也赞同不可大选,如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南方水灾,可后宫空缺也是大事,皇上一日没有太子,这事甚至于也是国事,怎可忽略,不如先在京城选拔。”

    前段话一出,那两个宗室已经在心里骂四王爷了,等听完,则在心里赞叹,无所谓大选小选,只要后宫不再空缺,选出秀女,他们手里头就能拿不少银子。

    朝臣则纷纷赞同,以前从来没有臣子敢提起选秀的事,后宫空缺多年,如今忽然提起,在京城选拔,不就是在自己家里选。

    谁家都有可能有女儿进宫,看看德妃娘娘,一步登天不是梦,哪怕没有那个福气,妃位沾不上占个嫔位也好。

    四王爷满意地看着自己煽动的结果,侄子如今喜欢上男色,又有大臣的推动,说不定顺水推舟就开始纳宫妃了。

    区区一个何长安,还是男儿身,德妃又怎么样。

    出乎他意料,皇上的声音不喜不怒,“诸位爱卿如此关心朕的家事,无外乎是朕缺了一位太子。”

    四王爷一喜,“皇上所言正是呀。”

    “四皇叔说的对,朕也是这么觉得,”李泽笑着站起身,“四皇叔深得朕心,为朕分忧,朕便从与四皇叔那一脉选中一位王室血脉,郑时。”

    “哎老奴在,”郑时向前一步,拿出圣旨,大声宣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奉先皇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宁南郡王之嫡长子李延,天意所属,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朝臣纷纷震惊了,看着四王爷,宁南郡王,那不就是四王爷早年过继出去的长子的孩子吗?

    四王爷竟然给他们下套,让他们怂恿以皇上无后为借口选秀!

    过继出去那个孩子的儿子?自己的孙辈?

    四王爷看着四周对他愤恨的目光,顿时百口莫辩,长子过继出去可不算在他门下,更别提他的长子早逝,临死前提出把那孩子过继回来,四王爷坚决没同意,后来便没关注了。

    郑时一刻不停,立即又拿出一封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德妃何氏,祥钟戚里,矢勤俭于兰掖,展诚孝于椒闱……兹仰遵慈谕、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景命。善保厥躬。化被蘩苹、益表徽音之嗣。荣昭玺绂、永期繁祉之绥。钦哉。 ”

    两份接连不断的圣旨把朝臣砸晕了头脑。

    李泽微微笑道,“朕听闻皇后还曾在四皇叔的书铺里做过事,想必哪天家宴上皇后与皇叔会有话说。”

    四王爷想要向其他人解释,这时郑时高喊一声,“有事起奏,无事散朝。”